目前最好的足彩app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媒体目前最好的足彩app > 正文

媒体目前最好的足彩app

《育见》:(赵忠秀)以“黄大年精神”应答贸易时代之问

发布时间: 2025年09月30日 编辑: 张新云

(来源: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育见新闻 2025-09-29)

【编者按】

近日,教育部公布第三批目前最好的足彩app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认定名单,对外经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学国际贸易教师团队成功入选。这支历经70余年薪火相传的队伍,魅力究竟在哪儿?从突破封锁到直面逆全球化,这支团队如何用行动践行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?数字人授课,AI垂直大模型,虚拟教研室,传统学科撞上新技术,育人模式迎来怎样的革新?让我们一起走进《育见》节目,来看对外经目前最好的足彩app学国际贸易教师团队负责人赵忠秀怎么说。

育见新闻:在众多入选的 “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中,对外经济贸易大学“国际贸易教师团队”的突出特点和不同之处是什么?

赵忠秀:我们这个团队,是依托新中国最早设立的对外贸易专业发展起来的,可以说是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逐步成长起来的。从20世纪50年代初创到现在,已经走过了70多个年头,期间经历了从传统贸易到全球价值链、再到数字贸易的持续拓展,也见证了几代人接续奋斗的过程。

目前我们团队共有24位老师,分布在国际贸易、全球价值链、数字经济、国际投资和WTO等多个方向,研究内容既有理论深度,也紧扣现实关切。从人员结构来看,老中青都有,既有深耕多年的学术带头人,也有一批在新兴领域发力的青年教师,整体上是一个梯次合理、优势互补的育人团队。

我们团队的一个特点,是始终把学科发展和国家需要放在一起思考。比如近年来,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、全球产业链重构这些挑战,我们很多研究都聚焦在对外开放的重点难点上,比如全球价值链依赖、数字贸易规则、RCEP区域合作等;与此同时,在人才培养上,我们也同步调整课程结构,让学生既能掌握国际经济的理论体系,又能了解一线政策、熟悉国际规则。

简单说,我们更像是一个“目前最好的足彩app一体化”的团队,不是单纯讲书本知识,也不是只做课题,而是在现实问题中找研究方向,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能力成长,在对外交流中增强专业影响力。这样的定位,也让我们团队在国内经贸类高校中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。


 

育见新闻:黄大年精神的核心是 “心有大我,至诚报国,教书育人,敢为人先,淡泊名利,甘于奉献”,团队在教学和科研中如何体现这些精神?

赵忠秀:黄大年精神,最关键就是六个字: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,而对我们高校教师来说,最直接的落点,就是教书育人、服务国家。我们团队一直把这作为一种长期追求,也是在很多具体教学、科研和团队运行机制中逐步沉淀下来的。

从学科特性来看,国际贸易这个方向本身就和国家发展紧密相关。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外贸体制改革,还是今天的全球价值链重构、数字贸易规则谈判,它都需要我们在理论研究上不断跟进,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回应现实。

在教学方面,我们推进了多项融合式教学改革,比如打造了国际经贸领域的一系列国家级一流课程,让学生既能掌握国际经贸的核心理论,也能接触WTO争端案例分析、全球产业链的真实数据解析等内容;还组织了多个跨学科的实训模块,比如“全球贸易政策仿真实验”“数字贸易规则模拟谈判”,这些实践环节,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素养,也强化了他们对国家发展大局的理解。

在团队层面,我们特别强调“集体作战、以老带新”。一些中青年老师,近年来都在主动参与国家重点课题或智库研究,像RCEP规则分析、全球产业链风险评估、服务贸易开放路径等项目,都是团队协作完成的,很多成果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。这种机制本身,也是在传承一种“敢为人先、集体攻关”的精神。

我们始终认为,黄大年精神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体现在一项项工作里:有没有带学生做出高质量研究成果?有没有让课程真正对接国家需求?有没有在面对难题时选择迎难而上?只有在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行动中,团队精神才真正落了地。

育见新闻:“敢为人先” 是黄大年精神的集中体现,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哪些创新探索?

赵忠秀:“敢为人先”,对我们来说,既是一种价值追求,也是一种实践要求。特别是在国际贸易这个高度动态、紧贴国家战略的领域,如果不敢先行探索,就很难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挑战的人才。

我们团队近几年主要在三个方向上进行探索式创新,希望通过机制突破和内容更新,回应国家的开放战略和经贸人才结构的转型。

第一是跨学科复合型培养的先行试验。我们牵头建设了“国际组织人才基地班”,这不仅是对传统“经贸+外语”模式的延伸,更是一次系统性的结构重构。我们将国际贸易与法学、数据科学、外语能力进行深度融合,实行“双学位、联合授课、跨学期模块”的教学机制。比如学生既要学习国际经济学、数字贸易规则,也要掌握国际经济法、数据建模与分析技能,以及形成法语沟通交流能力。这种跨界设计,旨在打破传统学科分割,为国家储备具备多维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
第二是实践导向的“场景式教学”改革。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沉浸式课程,比如“全球贸易政策仿真实验”,学生要围绕WTO改革、RCEP争端解决、数字服务税等真实议题,模拟国家代表进行谈判、提交政策立场、进行规则博弈。这不仅锻炼学生的理论分析能力,更强化了其政策理解力和沟通表达力。类似课程在目前最好的足彩app经贸类高校中还不多见,我们是较早一批系统推动这类教学改革的团队。

第三是资源共建共享的开放式教学平台。我们建设了教育部首批“国际贸易虚拟教研室”,集结目前最好的足彩app100多所高校、近200位教师,共同研讨课程设置、共享案例库和教学资源,形成了跨高校、跨地区的教学共同体。这一平台不仅提升了我们团队的辐射力,也带动更多院校探索经贸人才培养的新路径。

从育人目标来看,我们希望学生既有国家意识、又有全球视野;既懂理论结构、又能应对现实挑战。这背后需要教学理念上的“敢为人先”,也需要组织机制上的持续改革。我们相信,只有以行动诠释精神,黄大年精神才能真正落到育人的每一个细节中。

育见新闻:黄大年倡导 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,团队如何践行这一理念,服务社会与国家战略?

赵忠秀:我非常认同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这句话。它不仅意味着研究要立足中国,也意味着要回应中国的问题、服务国家发展、产生实质影响。我们认为,这种理念,归根到底就是要把学术研究和国家发展需求紧密对接,把人才培养和社会实践贯通融合。

我们的实践,主要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:

第一是进课堂也进讲堂。我们团队中的多位老师,长期坚守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一线,主讲课程既涵盖《国际贸易》《国际服务贸易》《国际经济学》等理论基础课,也包括《贸易政策分析》《全球贸易政策仿真实验》等实践导向课。同时,老师们也广泛活跃于国家级和省部级的政策研究平台,承担着“讲清中国声音、服务国家决策”的重要职责。这种“课堂+讲堂”的双重身份,让老师们始终能把最前沿的政策趋势、最紧迫的现实问题带入教学,也能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带到政策讨论的场域中去。这种双向流动的机制,不仅提升了课程的现实感与时代感,也增强了我们团队服务社会的能力。

第二是写文章也做报告。我们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,很多学术成果不仅发表于国际期刊,也通过政策简报、咨询报告的方式送达决策层。近三年来,我们数十份政策建议获得了副总理及省部级领导的批示,研究议题涵盖数字贸易、绿色供应链、区域经济合作等多个热点方向。这些都是在团队协作基础上“磨”出来的,体现的正是“心有大我、至诚报国”的黄大年精神。

第三是建数据库也建博物馆。在学术资源建设方面,我们团队牵头搭建了“全球价值链指标数据库”,支持企业分析、政府监测,目前已被世界银行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采纳;在经贸文化传播方面,我们还建设了“对外经贸博物馆”和“中国对外经贸历史长廊”,通过实物、档案、故事等形式,讲述中国开放进程,帮助青年一代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。

归根结底,我们始终希望做的,是“把科研从纸面推向政策前沿、把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国家战略”,这是我们作为一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,最真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

育见新闻:当前全球贸易形势复杂,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抬头,数字贸易、绿色贸易兴起,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何变化?

赵忠秀:过去,企业可能更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关税计算、单证操作、规则理解等传统技能。但现在,要求不仅仅是“懂规则”,而是“懂全局、懂结构、懂博弈”。比如企业要面对不断变化的产业链布局,要解读贸易协定中的规则演变,还要评估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风险。这背后,其实对复合型、战略型、实践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我们也看到数字贸易、绿色贸易、区域协定等新业态迅速崛起,岗位对人才的 “数字素养”和“国际沟通力”要求同步提高。很多企业明确提出,希望招到“既能用数据分析市场,又能在跨国谈判中讲清逻辑”的年轻人。

基于这些变化,我们团队近几年对课程体系做了系统性的结构调整。简单来说,可以分为三个方面:

第一是传统课程的整合升级。我们将原本分散的课程,如《国际贸易》《贸易政策》《国际商务谈判》,进行模块化重构,强化它们之间的逻辑衔接和应用场景。学生在学完这些模块后,不仅理解基本理论,还能通过案例分析、模拟谈判等方式,提升实战能力。

第二是新兴领域的前置嵌入。我们新增了“数字贸易”“绿色供应链”“平台经济与国际规则”等相关课程,并建设了“数字经济实验室”“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模块”等教学平台。学生可以参与实际的跨境电商数据分析项目,也能接触真实的国际规则谈判文本,这种前置体验式教学,有助于他们在毕业后快速进入角色。

第三是教学方式的跨界融合。我们与工程、数据科学、法律等学院合作,推动跨学科选修体系,同时鼓励学生参加联合国、WTO、RCEP等国际组织的模拟实训和案例竞赛。通过这种方式,帮助他们在多元情境中锻炼应变能力。

   

育见新闻:青年教师是传承黄大年精神的关键力量,团队在培养青年教师时,如何引导他们理解并践行黄大年精神?

赵忠秀:青年教师确实是“黄大年精神”的接力人,也是未来学科发展的主力军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,更加强调“过程中的引导”和“角色中的转化”。

   

首先,是在真实任务中带。“黄大年精神”不是靠讲授就能内化的,必须让青年教师在真实的教学、科研、社会服务中体会到它的价值。我们会让青年教师尽早参与国家级课题、国际会议、政策咨询,把他们放在真实情境中锻炼。

其次,是在多元角色中转化。我们希望青年教师不仅是“讲课的人”,更是课程建设者、学术贡献者、政策观察者、国际传播者。比如我们鼓励青年教师参与课程改革、承担校内外教学竞赛、在多语种平台上撰写“讲好中国经贸故事”的文章,这些经历都会促使他们不断拓展视野,也更能体会黄大年先生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教育情怀。

最后,也是我们很看重的一点,是营造一种互助氛围。在我们团队中,青年教师不是“单兵作战”,而是融入一个愿意倾听、乐于分享的集体。前辈会主动分享教研心得,新人也可以大胆表达观点。大家在教学观摩、课题研讨、团队共创中,共同进步,也共同沉淀信念。

归根结底,我们希望“黄大年精神”不是一句需要去“学”的话,而是一种自然被“带着做事”的状态。只有这样,它才真正有生命力,也才能一代代传下去。

育见新闻:对于有志于加入国际贸易领域的年轻人,结合团队践行黄大年精神、入选示范团队的经历,您觉得年轻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?

赵忠秀:我想送给年轻人三句话:

第一,既要仰望星空,也要脚踏实地。国际贸易是一门连接世界与中国的学科。它要求你拥有全球视野,理解规则背后的博弈逻辑;也要求你读懂中国国情,理解政策如何落地、生效、调整。要敢于思考“大问题”,也要乐于处理“小数据”,让理想与现实在实践中交汇。

   

第二,既要读万卷书,也要行万里路。我们始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、走进一线。无论是调研外贸企业、实习口岸机构,还是参与模拟谈判、跨国案例分析,这些都是锤炼综合能力的机会。未来的国际贸易人才,不仅要能在学术文章中建构模型,也要能在实务场景中沉着应对、清晰表达,具备国际对话的能力与专业表达的底气。

第三,既要有“我能行”的自信,也要有“为国家”的信念。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,我们更需要一批有定力、有情怀的青年人。我们希望培养的,是那种既能分析贸易协定条款、也能设计出口市场战略,还能在多边舞台讲好中国故事的复合型人才。

我也想借这个机会,发出一个真诚的邀请:希望更多关注国家发展、关心全球格局的年轻人,能够了解国际贸易这门学科,也能投身其中。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,我们需要一批既熟悉中国实际、又理解国际规则的人才,一批能够在开放的实践中稳住方向、说出观点的经贸青年。国际贸易不仅是一个专业方向,更是一种观察世界、理解时代、参与国家发展的方式。如果你愿意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我们团队,也一直在这里,愿意陪你一起探索、一起成长。

附原文链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AmBV6xb0a2Bi6jPcSQod6Q 

附原视频链接:https://www.centv.cn/p/565278.html 










更多资讯请关注学校官方微信、微博

投稿邮箱:news@uibe.edu.cn读者意见反馈:xcb@uibe.edu.c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Copyright ? 2005-2021 UIBE All rights reserved.
校内备案号:外经贸网备31418006